第四百零二章:博览会,为燕王大捷贺_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笔趣阁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四百零二章:博览会,为燕王大捷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四百零二章:博览会,为燕王大捷贺

  “秦王……”

  “够了!”

  吕本气急败坏刚开口,朱标淬着冰晶的声音响起。

  所有人神色都变了变。

  太子历来好脾气。

  如此大怒。

  第一次是洪武九年,燕王为了拒绝封藩,喊出争储夺嫡时。

  满朝文武群起而攻之。

  太子大怒。

  第一次与朱四郎有关。

  这一次,又与朱四郎有关。

  只是,时过境迁。

  朱四郎如今,已经不需要太子的庇护了。

  朱标寒着脸,环视众人,“大军在战争之中,本该团结一心,你们身为军中上层,就是这么做表率?”

  众人纷纷低头。

  “孤不希望,再有人在军中,讨论步炮协同,出战争之外的任何事情,若再让孤听到,无论是谁,别怪孤以主帅名义,行军法!”

  朱标看了眼朱樉、吕本。

  转向汤和,“三叔,给朝廷的捷报你来写,同时,派人追赶老四偏师一部,将我们大胜的消息告诉老四。”

  汤和点点头,笑道:“好,这件事我来办。”

  “太子。”话罢,提出建议,“北元此战损失惨重,北元精锐就在三十里外,我们不得不防,臣提议,先锋抓紧时间向后战术性撤退,同时派人催促中路大军加快行军速度……”

  虽,北元经历如此大败。

  消息传开,士气低落,未必会如此。

  但行军打仗,再心都不为过。

  太子领军北征开始,首战取得如此酣畅淋漓的大胜。

  这份胜利,绝不能因为不够心,而先胜后败。

  朱标明白汤和的意思,从善如流点头,当即下令:“收拾一下,准备向后撤退,拉开和北元主力的距离,同时,永昌侯,马上派令兵,通知中路傅友德将军,加快速度向我们靠拢。”

  命令下达,四镇新军迅速有序运转起来。

  徐徐向后撤退。

  将领们伴随大军行进。

  悄悄看着朱标背影。

  太子刚才发怒表达的意思很明白。

  步炮协同不涉及战争之外的争论,不许提。

  就是告诉所有人,不许在军中争论步炮协同的出处。

  让中山侯起草给朝廷的捷报,就是,对朝廷,对民间,可以提,步炮协同出自燕王。

  后方。

  胡惟庸骑马慢悠悠配合吕本,观察着从身边经过,战马牵引的一门门火炮。

  就算身为敌人。

  他都不得不承认。

  朱四郎真的是个极为优秀的人杰。

  太子这一战。

  能赢得如此酣畅淋漓。

  白了,基础就是新军、长管身火铳、能随陆军随军便捷行动的火炮。

  以及,因担心朝廷四镇新军基础不够,被改良,威力没有真正完全发挥出来的步炮协同。

  ……

  好一会儿,视线从黄橙橙,冰冷的火炮收回。

  余光看着吕本闷闷不乐,浅笑低语安抚,“吕大人,今的事情,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闻言,吕本看向胡惟庸……

  “太子对步炮协同之事的态度,至少已经表明,太子身为上位者,绝不容许朱四郎的声望,在军中过于高!”

  这种上位者的本能反应。

  只要存在。

  即便太子不想破坏和朱四郎的兄弟感情也无妨。

  太子将来登基称帝。

  他是大明的皇帝。

  代表大明的利益。

  他们这些人,完全可以促成,大明和朱四郎之间的利益矛盾。

  以太子现在的表现。

  只要朱四郎和大明之间发生利益冲突。

  太子身为皇帝,一定会坚决维护大明利益!

  他们完全可以用利益之争,逐步瓦解太子对朱四郎的兄弟之情嘛。

  这人世间。

  想把一件事情搞好,千难万难。

  可想把一件事情搞臭搞坏。

  可供利用的破绽太多了。

  太子虽然优秀,可破绽一样很多。

  朱四郎也是如此。

  之所以,此时此刻,他们还无从下手。

  到底,是因朱皇帝在位。

  朱皇帝都做了十七年皇帝了。

  还能坐几年?

  十年?

  二十年?

  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如司马懿耗死曹操一般,耗死朱皇帝。

  大明的局势。

  也必然如曹魏,发生巨大变化!

  ……

  吕本眼睛渐渐明亮,隐晦看向朱标背影。

  ……

  北元汗帐。

  “报!”

  斥候匆匆闯入,急促汇报声,打破汗帐内失落死寂气氛,“禀可汗,明太子已率四镇新军向后撤退!”

  呼!

  脱古思帖木儿等人纷纷抬头,所有人都暗暗松了口气。

  脱古思帖木儿环视众人。

  所有人都被明太子表现出的战争能力,打的有些绝望。

  原以为,朱四郎就够厉害了。

  没想到,这个在军事上,乃至文治上,一直都不如朱四郎出名的明太子朱标。

  指挥作战的能力这么强!

  白战场上。

  他们就站在远处旁观。

  亲眼目睹。

  密集弹幕郑

  引以为傲的草原铁骑,成片成片倒下。

  期间。

  明军后方的火炮,不停轰鸣。

  隶属王庭的两位精锐嫡系。

  在十几息内丧失殆尽!

  整个王庭,也只有二十万这样的精锐。

  今一战。

  打没了一成!

  回来后,有人弱弱提出,压上此间三十万精锐,马上冲回去报复明太子。

  只要能抓住明太子,即便损失再大,都值得!

  可提议之人,到最后,声音的都轻不可闻。

  提出这个建议的人,都害怕。

  毕竟,谁都不知道,拥有如此指挥赋,战争艺术的明太子,是否还有后眨

  万一,就是引诱他们主力齐出呢?

  汤和还担心北元主力出动。

  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战,上至脱古思帖木儿,下至北元将领,全都被步炮协同展示出的威力吓怕了。

  一时间,根本没人有魄力,敢于压上全部主力。

  “明太子的领兵能力,你们已经见过了……”

  脱古思帖木儿的声音响起,打断众人思绪。

  张玉低着头,唇角撇撇。

  今朝廷新军的战术,是太子朱标提出来的?

  他不信

  这一战术,明显是配合新式纯火器陆军使用的一种战术。

  朝廷新军,都是照搬老四陆军第一镇编练细纲练成的。

  太子朱标,一个从未有过战争经验的皇子,能想出这么高明,威力巨大的战术?

  老四经常把事物发展规律挂在嘴上。

  此事,搁在太子身上,明显就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嘛!

  太子如今,恐怕还在摸索学习新式军队。

  怎么可能一下子就飞起来了呢?

  当然,他也不会提醒这些人。

  北元方面害怕,有利于朝廷打赢这一战。

  “伱们都来,接下来的仗该如何打!”张玉暗暗琢磨之际,脱古思帖木儿结束了谈话。

  目光沉凝扫视众人。

  太子朱标的领兵能力如此厉害。

  还有那么多久经战阵的骄兵悍将跟随。

  如何才能削弱明军?

  把明军引到捕鱼儿海,就真能围杀这支精锐明军?

  绝望情绪在脱古思帖木儿心中蔓延。

  甚至已经生出念头。

  打不过明军,就往西边跑。

  火铳、火炮的威力,他见识过了。

  北元由于懂技艺的工匠少,且技艺落后,没法和明军打。

  可用落后技艺制造出的火铳、火炮。

  装备北元精锐。

  配合铁骑。

  打不过明军,往西边撤退,去欺负西边那些蛮夷总可以吧?

  历史上的匈奴人,突厥人不都是这样干的嘛!

  打不过中原人,就一路往西,去西边欺负蛮夷。

  不过,他不敢这个时候出这个决定。

  一旦做出这个选择。

  他就不再是草原共主了!

  这些年,培养起来的各部将领,必然会抛弃他。

  他的威严,继承自建都北平的元朝。

  连祖宗之地都不要了。

  彻底远离中原。

  这威严会瞬间消失殆尽。

  “可汗!”

  忽闻声音响起,张玉和其他人一样,纷纷循声看去……

  阿鲁台平静道:“可汗,明朝军队强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们也有弱点,首先,他们的战线足够长,随着战线拉长,他们后面数十万民夫队形成的补给线,就会越拉越长……”

  ……

  “明四皇子当初率领千余骑纵横草原的打法,末将以为就很不错,咱们也在沿途,留下大量牧民骑兵,让少量精锐统帅,不断对明军后方脆弱的补给线进行袭扰,迫使明军不断留下兵力防守……”

  脱古思帖木儿等人眼睛瞬间变亮。

  张玉紧盯阿鲁台侃侃而谈,微微皱眉。

  不得不,阿鲁台这个计策狠毒。

  朝廷不停留下兵力,维护补给线。

  首先,可用于作战的兵力就少了。

  其次。

  明军散落在草原的一个个补给大营。

  北元这边留在后边进行袭扰的军队,猛然整合起来,就能对某一个,或某几个补给点发起攻击!

  总之,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如此,明军抵达捕鱼儿海的总兵力就会减少。

  一旦明军在捕鱼儿海发生惨败。

  沿线补给点,顷刻间,就会被击败明军主力,席卷而来的北元大军鲸吞。

  总之,阿鲁台这个计策,就是为捕鱼儿海击溃明军主力做准备。

  “其次,明军有火铳,咱们也有,火铳的弊端,我们都清楚,大风、下雨火铳连烧火棍都不如,明军连确保火绳引燃都办不到,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大规模袭扰,打击明军的时候,现在是二月份,春季来临后,草原不刮大风吧,刮风也十分频繁,而且降雨也会陆陆续续变多,在一路引着明军撤往捕鱼儿海途中,只要这种明朝新军无法作战的气,我们就发起大规模袭扰战……”

  ……

  阿鲁台越越激动。

  最后,自信总结道:“明军总计五十万,明四皇子偏师一路带走十三万,朱标主力就剩三十七万。”

  从张北到捕鱼儿海。

  数千里路程。

  在补给线被不断袭扰中,明军至少得留下七八万兵马吧?

  反正从部落召集的牧民骑兵,数量虽多,但迎战于野的正规战中,战斗力较弱。

  让他们来做此事。

  最合适不过。

  “我方沿途不断发起进攻袭扰,至少也能消耗七八万明军吧?袭扰就采用老祖宗放风筝的战术……等明军主力抵达捕鱼儿海,也就只剩二十万出头了。”

  阿鲁台瞥了眼张玉。

  到时候,捕鱼儿海,除了辽阳王纳哈出的十万精锐防守和林。

  整个捕鱼儿海,就有将近五十万北元精锐。

  两倍多于明军!

  胜算至少有六成!

  若是大风、大雨,明朝四镇新军以及火炮发挥不出威力。

  全歼明军主力的机会更大

  当然,这些不适合讲出来。

  不过,他相信,除张玉。

  汗帐内其他人,都明白他的意思。

  果如阿鲁台判断。

  脱古思帖木儿为首北元上层,脸上纷纷露出笑容。

  啪啪啪……

  随即,脱古思帖木儿带头,热烈掌声响起。

  战败绝望气氛,从汗帐内一扫而空。

  “好!就按照阿鲁台的提议去办,同时,派人把我们后续的打算,通知辽阳王!”

  ……

  朝廷四镇新军大捷,两日后。

  三峡口。

  一座建立在三峡口上的营寨拔地而起。

  朱棣带着徐达、朱橚等人,登上建立在阴山一侧的营寨。

  目视战场投诚的一万元军俘虏,从三峡口营寨大门出来,在一千骑兵监督下,缓缓向张北而去。

  朱橚笑道:“四哥,这批俘虏,是我见过最奇葩的!”

  娘的!

  这批俘虏,太老实了。

  这段时间,帮忙一起建设三峡口营寨。

  期间,还自己剥树皮,编绳子。

  起先,他还好奇,这群蒙古人编绳子做什么。

  直到今才明白。

  今这批俘虏要被送回张北,然后朝廷会派人,转送回河北。

  四哥的海军,会派船来接收这些俘虏。

  这是父皇早已经答应的。

  四哥也早做好了接收俘虏的准备。

  这群俘虏离营时,在几名千夫长的命令下,相互帮忙,自己把自己的手,用他们自己编的绳子绑起来。

  一副生怕做不好,四哥不要他们的模样。

  此番,是他第一次领兵打仗。

  但以前他也见过俘虏。

  他是第一次,见俘虏这么温顺。

  尤其,还是一群草原游牧民族!

  朱棣身边的年轻人闻言,都在笑。

  徐达余光看看朱棣。

  不是草原人变温顺了。

  是在四郎面前,才会温顺。

  草原人崇拜真正的强者。

  洪武十一年,四郎纵横草原后,在草原人心中,四郎就是草原人心中的绝对强者。

  此番北征,四郎又接连克张北,下三峡!

  威名更胜!

  而且,还不止于此。

  他悄悄接触过带着士卒,投诚四郎的几名千夫长,询问千夫长,为何愿意做四郎部众。

  当时,几名千夫长异口同声:草原上,底层百姓不知四郎文治方面的成就,他们知道。

  他们甚至都知道,福建在四郎建设中,越来越富裕,人人能吃饱饭,成为朝廷税赋大省。

  陛下还要南巡。

  甚至还知道,四郎在海外已经打下基业。

  这几名千夫长,摆明了是认为,跟着四郎,能过好日子。

  当然,前提是,四郎在草原人心中的威名!

  二者缺一不可。

  在众人各有所思之际。

  朱棣收回视线,“泰山……”

  徐达回神,看向朱棣。

  朱棣抬脚,跺了跺脚下的阴山,抬手指着阴山道:“朝廷想要真正根除草原隐患,就不能只有军事打击,纵观历史,这片土地的游牧民族,就像草,割了一茬,二三十年后,又会长出一茬……”

  关于如何统治草原。

  他一直有很多话想。

  只是,此番回朝,风头太盛了。

  不适合。

  在三峡口建立营寨后。

  泰山也在身边。

  刚好可以把此事于泰山。

  让泰山在朝中提出来。

  “我们中原的有效统治,就不能局限于长城之内,如果朝廷担心步子迈的太大,完全可以依托阴山,建立一条防守线,如同三峡口这些通往北方的通道,我们可以建设军事堡垒,管控起来……”

  从中原北方,山西、陕西一些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

  迁徙一批汉民。

  此番北征,从阴山以北,挑选一些温顺的,愿意效忠朝廷的部落,迁徙到阴山以南。

  “这些部落迁徙来后,选水草肥沃的优质草场,把他们安顿下来,将这些部落民进行分割,十户为一堡,分配固定的草场,他们所需的茶叶、盐巴中原的商人提供,他们产出的牛羊马匹,贩运回中原,随着乡土村社不断扩大化,民间对牛马之类的蓄力需求会更大,中原对羊之类的肉食消耗也会越来越大……”

  经济先行,稳住这些迁徙而来,温顺、且被分割的部落。

  再就是文化了。

  用中原文化,逐步融合草原文化。

  形成一种长城外,新的中原文化。

  与长城内的文化进行碰撞。

  文化在碰撞中,相互吸收,最终实现发展。

  “我问过丘福指挥使,他,玉米在辽河套种植很成功,迁徙来的中原百姓,数千人不等,在一个个草原部落附近,建立土城,朝廷承诺,十年,乃至二十年不收税赋,让他们垦荒,发展农业,用十几年时间,在阴山以南,长城以北,形成一道,朝廷有效统治下的胡汉杂居区,使中原文化同化草原游牧文化……”

  十年时间。

  这一带,足够发展成为,一片膏腴之地了。

  他曾今有幸来过这一带。

  农业、畜牧业极度繁荣。

  “等到了这个时候,朝廷就可以在人口密集区,成立县,在人口稀疏区,设立巡检司,将这一带,由半羁縻区,转化为统治区,都不求这一区域,能为朝廷贡献多少税赋,只要这一区域,能维持,官员、驻军的收支平衡,将其纳入有效统治,我认为都是值得。”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bb.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bb.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